为什么围棋是黑子先行?五禽戏包括哪五种动物?
但斗鸭比赛亦如斗鸡等那般紧张,晋蔡洪在《斗凫赋》中有描写:“性浮捷以轻躁,声清响而好鸣。感秋商之肃烈,从金气以出征。招爽敌于戏门,交武势于川庭。尔乃振劲羽、竦六翮、抗严趾、望雄敌,忽雷起而电发,赴洪波以奋击。”“清响而好鸣”,仅是在气势上就已占了上风,再配上一招一式,场景想必很是刺激。
古代人们如何用花草进行比赛?
斗百草,也称“斗草”。古俗认为五月是恶月、毒月,人们必须采集百草以渡过难关,因此,斗百草最初和悬钟馗像、挂艾叶菖蒲、饮雄黄酒一样,属端午习俗。不过到了六朝后期,斗百草逐渐成了一种大众游戏习俗,人们在端阳这一天到郊外去踏青时,采集各种花草标本,然后进行比赛。
具体说来,斗百草的方式分武斗和文斗两种。武斗的玩法大抵如下: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,多为生在路旁、田埂等处的车前草,然后将武斗双方的草打成结,各自用劲拉扯,以不断者为胜。
“武斗”是以人的拉力合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,而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草拿来,然后一人报一种草名,另一人接着拿出草并对答草名称,一直“斗”下去,直到最后见分晓。谁采集的品种多、品种奇,谁就获得优胜。
后来,斗百草游戏还演变出妇女尤其喜好的斗花比赛。
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斗蛐蛐?
斗蛐蛐,也即斗蟋蟀,亦称“秋兴”、“斗促织”,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活动。
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,也是中国的艺术。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,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,从这一微小的侧面,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。
至于斗蛐蛐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,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,但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,并将“万金之资付于一啄”,已有史料证明。
清代比赛益发讲究,蟋蟀要求无“四病”(仰头、卷须、练牙、踢腿);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,“白不如黑,黑不如赤,赤不如黄”。蟋蟀相斗,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,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蔽草或马尾鬃引斗,让它们互相较量,几经交锋,败的退却,胜的张翅长鸣。
旧时城镇、集市,多有斗蟋蟀的赌场。总之,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,至今已有八九百年,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,长兴不衰。
古时候人们是怎样玩纸牌的?
关于扑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,其中较为被人接受的就是现代扑克起源于中国的“叶子戏”。叶子戏最早出现在唐代。
唐苏鹗的《同昌公主传》内有“韦氏诸宗,好为叶子戏”的记载。据考证,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(一行和尚),发明“叶子戏”供玄宗与宫娥玩耍。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,故称叶子戏。以后传入民间,很快流传开来。
到五代时期,纸牌戏的记载已经大量涌现,著名的有《偏金子格》、《小叶子格》、《击蒙叶子格》等等。到了明清时期,叶子戏已经成为社会上非常盛行的一种博戏形式,样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。李约瑟博士在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中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人。法国的学者莱麦撒也说:“欧洲人最初玩的纸牌,以形状、图式、大小以及数目,皆与中国人所用的相同,或亦为蒙古输入欧洲。”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桥牌专栏主编艾伦·特拉克斯特甚至有“中国是桥牌的故乡”一说。叶子戏于元代传到西方,变化成了塔罗牌及现代扑克,而在中国,则逐渐变成麻将及牌九。
古人在酒席上喜欢划拳吗?
古人在酒席间不仅喜欢行酒令来调动喝酒的气氛,同时还喜欢划拳,古时称为“豁拳”,豁拳又名拇战、猜拳,游戏规则是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叫数,以所喊数目与双方伸出拳指之和数相符者为胜,败者罚饮。
此外,也有以棒、虎、鸡、虫代替数字的,四者的大小关系是:棒打虎、虎吃鸡、鸡啄虫、虫蛀棒,所喊是相邻二物时,以大小决胜负,所喊是相隔二物或彼此一样时重新再喊。还有以手势模拟锤或石头、剪刀或锥子以及布块之形,两人对出,以相克一方为胜。豁拳很早以前就已出现,流传广泛。
《新五代史·史宏肇传》记载:“他日会饮(王)章第。酒酣为手势令。”其中,“手势令”就是豁拳。明李日华在其《六研斋笔记》中亦云:“俗饮以手指屈伸相博,谓之豁拳。”还有弹词《描金凤·徐王相见》也提到:“惠兰兄,独自吃闷酒没劲,不如和你豁拳吧!”可见豁拳是古时人们饮酒时常用的助兴取乐游戏。
现如今,北方一些地区仍然流行豁拳。
古人有玩“躲猫猫”的记录吗?
“躲猫猫”是一种游戏,亦称摸瞎子、捉迷藏,在北方亦称为“藏猫猫”。捉迷藏的历史十分古远,唐代就有了相关文字记载。
元伊世珍在《琅记》卷中引用《致虚阁杂俎》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玩此游戏的场景:“明皇与玉真恒于月下以锦帕裹目,在方丈之间相互捉戏。玉真捉上每易,而玉真轻捷,上每失之宫人抚掌大笑。一夕,玉真于袖上多结流苏、香囊与上戏,上屡捉屡失,玉真故与香囊惹之,上得香囊无数,已而,笑曰:‘我比贵妃更胜也。’”
此文很生动地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月下捉迷藏的情景,虽为小说家言,但估计唐宫中应该有捉迷藏这种游戏。一般说来,捉迷藏的形式有三种:
一是把自己藏在树丛、竹林或屋角等隐蔽处,让人直接寻找;一是叫人用手帕蒙住眼睛,在一定的范围内找。有时为了加强“捉”的难度,把这一游戏安排在晚上进行;还有一种叫“摸瞎鱼”,一群儿童用绳子牵成一个“圆城”,在“城”
中有两个小儿,各用手帕厚厚地蒙上眼睛,一个小儿手里拿一只木鱼,敲一声便迅速换一个地方,另一小儿循着声音去摸,如逢巧摸上,就把木鱼夺下,执木鱼的人即被罚出“城”外。接着,由牵绳子的人中出一人作为摸者,木鱼改由原摸者敲着,引其来摸,如此轮流往复。
踢毽子在古代有着怎样的盛况?
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游戏,在古代,它是所谓“杂伎”、“杂戏”、“博戏”、“百戏”的一种。
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,毽铊多用圆形的铅、锡、铁片或铜钱制成,毽羽多用翎毛,正如《燕京岁时记》所说:“毽儿者,垫以皮钱,衬以铜钱,缚以皮带。”毽子的踢法甚多,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“踢毽”条说:“其中套数家门,凡百十种。”
据说清朝光绪年间,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,能踢出喜鹊登枝、金龙探爪、狮子滚绣球等108种花式。那么踢毽子究竟始于何时?古代的名物考古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,如宋高承《事物纪原》称踢毽子为“蹴鞠之遗事也”。如此说来,踢毽子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战国以至遥远的黄帝时代了。
黄帝时代,史事邈远不可求。说起于战国之时,或许有些根据,但因踢毽子乃细物中之细物,要找到确凿的证据,也几乎不可能。但是,据文物家考证,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,照此推断,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。踢毽子根植于民间,既有趣又有益健康,因而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,千年不衰,至今仍然是人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。
我国从何时开始会在元宵佳节舞狮子?
舞狮子,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。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。
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有学者认为,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。
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,随着佛教传入中国,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。但也有学者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,后来传入民间的。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,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。
不过唐代时宫廷、军旅、民间盛行狮舞已是不争的事实。唐段安节在其《乐府杂录》中说:“戏有五方狮子,高丈余,各衣五色,每一狮子,有十二人,戴红抹额,衣画衣,执红拂子,谓之狮子郎,舞太平乐曲。”
白居易《西凉伎》诗中对此也有生动的描绘:“西凉伎,假面胡人假狮子。刻木为头丝做尾,金镀眼睛银贴齿。奋迅毛衣摆双耳,如从流沙来万里。”诗中描绘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。
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。北派狮舞以表演“武狮”为主。小狮一人舞,大狮由双人舞,一人站立舞狮头,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。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,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,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,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。南狮虽也是双人舞,但与北狮不同的是,南狮舞狮人下穿灯笼裤,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。
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?
清明节有不少独特习俗,比如禁火、寒食、上坟扫墓、踏青春游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人们还常常在清明节放风筝。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,流传已久。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,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“风筝节”。
古时放风筝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,目的是为了放掉身上的“晦气”。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,让风筝远远飘去,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、烦恼、苦闷、忧患与病痛。
于是有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写在纸上,扎在风筝上,让它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。当然,随着时光的流逝,现在放风筝早已冲去旧时的“巫术”色彩,人们只不过是借此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。
如今放风筝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,人们在户外放风筝大大舒展了平日紧张严肃的气氛,调节了忙碌的生活节奏。
古时人们是怎么玩“高尔夫球”的呢?
现在高尔夫球可谓是一种高贵优雅的运动。但是在古代,人们也常玩一种类似高尔夫的运动,但却是一项平民运动,这就是“捶丸”。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,它是由唐朝“步打球”发展而来的。
唐代盛行打马球,但由于人多马少,同时还兼顾女子柔弱的体征,于是在打马球基础上又分化出一种运动危险系数相对较低、徒步持杖打球的游戏方法,即为“步打球”。
这种步打球受到不善骑马的宫女们的欢迎。唐王建在其《宫词》中云:
“殿前铺设两边楼,寒食宫人步打球。一半走来争跪拜,上棚先谢得头筹。”描绘了寒食节唐朝宫女们玩“步打”的情形;而在宋代宫廷礼乐中,“又有步击者,乘驴骡击者,时令供奉者朋戏以为乐云”,可见宋代“步击”是宫廷礼乐中一项热门节目。
到1282年,有了关于捶丸(步打)的详尽规则方法的专著《丸经》问世,捶丸自此成为步打的新名称。根据《丸经》记载,捶丸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,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,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。
从所记场地、运动、竞争人数、竞赛方式、裁判规则等方面来看,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。
古时人们踢“足球”的规则是怎样的?
蹴鞠又名“蹋鞠”、“蹴球”、“筑球”、“踢圆”等,“蹴”即用脚踢,“蹴鞠”就是用脚踢球,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。
它与今天的足球运动类似,紧张激烈。“蹴鞠”一词,最早载于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,肃清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:“临淄甚富而实,其民无不吹竽、鼓瑟……蹋鞠者。”
中国古代人们踢“足球”的花样比现代足球要多得多,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类:
其一,双球门踢法:这一比赛方法是在球场两端设立球门,队员分成两队,互攻球门,该踢法类似现代足球和橄榄球的比赛方法;其二,单球门踢法:在场地中央设置一个球门,用两个长竿做门柱,再在两柱中部悬空联结一张网,球网上方与两柱呈“u”型,此为得分区,双方队员分别站在球门两侧,按一定的规则将球从得分区踢到对方的场地,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;其三,打球:从一人场到十人场,共有十种踢法。一人场踢法,就是一人独踢,用头、肩、背、臀、胸、腹、膝等身体部位支配球,花样繁多。比赛时,球手们轮流表演,以花样多者为赢。二人场就是二人传接对踢,既讲究花样又需要配合默契。其余几种,分别是三到十人为一组,彼此传踢,互相配合完成一些花样动作。
有趣的是,南宋《武林旧事》曾列出了“筑球蹴鞠三十二人”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:“左军一十六人:球头张俊、跷球王怜、正挟朱选、头挟施泽、左竿网丁诠、右竿网张林、散立胡椿等;右军一十六人:球头李正、跷球朱珍、正挟朱选、副挟张宁、左竿网徐宾、右竿网王用、散立陈俊等。”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“首发名单”了。
古代人们是如何变魔术的?
古人其实很早就会变魔术,不过有一个特别的名称--变戏法。杨晓歌《中国魔术》考证,中国戏法产生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,汉刘向《列女传·孽嬖传》载:“桀既弃礼义……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,聚之于旁。”
这里的“戏”指的就是戏法表演。戏法盛于西汉,直到上世纪初才开始叫魔术。我们知道,现代魔术往往有专业的道具,比如魔术棍、魔术枪、魔术缸、魔术扑克等。而在古代,戏法的道具大部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,如盆、碗、碟、勺、笼、箱、柜、刀等。戏法的手法讲究“上下翻亮,经外交代”,意思是表演前向观众交代双手时的姿态,必须上、下、反、正都要亮明,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。
《搜神记》卷二曾记载:“晋永嘉中,有天竺胡人,来渡江南。其人有数术,能断舌复续、吐火,所在人寺聚观。将断时,先以舌吐示宾客。然后刀截,血流覆地。乃取置器中,传以示人。视之,舌头半舌犹在。既而还取含续之,坐有顷,坐人见舌则如故,不知其实断否。”这名天竺胡人向宾客表演的就是用刀截断舌头的戏法,颇为惊险。
五禽戏包括哪五种动物?
五禽戏是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健身的一种运动。五禽戏,又称“五禽操”、“五禽气功”,相传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。“禽”指禽兽,古代泛指动物;“戏”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。
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载:“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,熊经鸱顾,引挽腰体,动诸关节,以求难老。吾有一术,名五禽之戏,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,亦以除疾,兼利蹄足,以当导引。”
据此可知,五禽是指虎、鹿,熊、猿、鸟五种野生动物。五禽戏就是模仿这五种禽兽的姿势,即熊姿,如熊的沉稳爬行;虎姿,如虎的快速扑动;鹿姿,如鹿的伸展头颈;猿姿,如猿的机敏纵跳;鸟姿,如鸟的展翅飞翔。
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“五禽戏”练法的文献,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《养性延命录》。五禽戏不仅有助于健身,也利于治病,而且简便易学,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。
1982年,中国卫生部、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发出通知,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高校中推广的“保健体育课”的内容之一。2003年,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“健身气功”的内容向全国推广。
“十八般武艺”是用哪十八种兵器?
明代谢肇《五杂俎》,清代褚人获《坚瓠集》两书中都有“十八般武艺”之说。
显然,“十八般兵器”一词是后人所造。“十八般兵器”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,因为年代、地区和流派的不同,对“十八般兵器”的解说也各异。汇总起来,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。
据《五杂俎》和《坚瓠集》两书所载,“十八般兵器”为弓、弩、枪、刀、剑、矛、盾、斧、钺、戟、黄、锏、挝、殳(棍)、叉、耙头、锦绳套索、白打(拳术)。后人称其为“小十八般”。
今天,武术界普遍对“十八般兵器”的解说则是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斧、钺、钩、叉、鞭、锏、锤、抓、镗、棍、槊、棒、拐、流星。
从以上各说看,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,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。有长器械、短器械、软器械、硬器械;有带钩的、带刺的、带尖的、带刀的;有明的、暗的;有攻的、防的;有打的、杀的、击的、射的、挡的。
可见,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,是古代大师的兵器(约有400多种)中,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十八种兵器图谱分。
我国古代击剑比赛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?
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时代,中国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,并制作出了非常尖锐和锋利的青铜剑。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“中国剑”达到了一个顶峰,以吴国、越国铸的剑最为上乘,这就是《周礼·考工记》所谓“吴越之金锡,此材之美者也”。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剑,著名的有越王勾践剑、吴王夫差剑。当时社会上也有佩剑、练剑、击剑的风尚。《后汉书·马廖传》云:“吴王好剑客,百姓多创瘢。”时至唐代,舞剑兴盛起来,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: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耀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”剑术精湛,如呈眼前。随着练剑、舞剑技术的进步,一种对抗的击剑比赛技术也发展起来。曹丕《典论》中记述了他同邓展的一次剑术比赛。一日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谈论剑法,曹丕认为邓展所谈技术已经落后了。邓展则要求与曹丕比试。这时大家正在吃甘蔗,便以甘蔗为剑下殿较量。结果曹丕接连三次取得了胜利。
到了唐朝末年,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,传统的刀、剑等冷兵器便在自卫、健身、杂技表演方面继续发展。虽然我国古代击剑的技术不断发展,但遗憾的是,其始终没有脱离传统轨迹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。
我国古代有哪些水上游戏?
水嬉,古代水上游戏的总称,主要包括游水、赛船和水上杂戏等项目。
纵观历史,我国古代善于游泳者不计其数,这主要是一种生存手段的传承。而游泳在秦汉以后则逐步成为民间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。苏辙《竞渡》诗曰:“父老不知招屈恨,少年争做弄潮游。”唐朝赵磷在其《因话录》亦记载:“洪州优胡曹赞者,长近八尺,知书而多慧。凡诸谐戏,曲尽其能。又善为水嬉,百尺樯上,不解衣投身而下,正坐水面若在茵席,又于水上靴而浮。或令人以囊盛之,系其囊口,浮于江山,自解自系,至于回旋出没,变易千状。见者目骇神竦,莫能测之。”
可以看出,唐时不仅有跳水等高难动作,而且游戏时还能变换各种姿态,反映出当时游泳技艺之高超。至南宋,钱塘江水嬉称得上是水上活动的盛举。
据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记载:每年中秋后,“至十六、十八日,倾城而出,车马纷纷。十八日最为繁盛”。在水嬉活动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具挑战性的运动就是水上杂技。
目前保存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有一幅“水戏图”。此画所绘场面十分壮观。在滚滚河水中有10余位游泳高手,他们中有的仰泳、有的跳水,最高超者为画面中间的游泳者,他双膝盘腿在水面上打坐。可以说,这幅清代水嬉壁画,画面生动,充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游泳技术。
我国古代主要有哪些冰上游艺活动?
冰嬉,各种冰上运动的总称。我国北方民族冬季生活在寒冷地区,很早以前就开展了滑雪、滑冰等体育活动。
《宋史·礼志》载:皇帝“幸后苑观花,作冰嬉”。清代诗人的《冰嬉》一诗,生动地描绘了滑冰的景象:“朔风卷地河水凝,新冰一片如砥平。何人冒寒作冰戏,炼铁贯韦作膝行。铁若剑脊冰若镜,以履踏剑磨镜行。其直如矢矢逊疾,剑脊镜面刮有声。左足未往右足进,指前踵后相送迎。有时故意作侧,凌虚作势斜燕轻。飘然而行陡然止,操纵自我随纵横。”
时至明清,冰嬉真正盛行起来。当时冰嬉运动主要包括:
一、速度滑冰。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载:“冰上滑擦者,所著之履皆有铁齿,流行冰上,如星驰电掣,争先夺标取胜。”
二、冰上足球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:“冰上作蹴鞠之戏,每队数十人,各有统领,分位而立,以革为球,掷于空中,俟其将坠,群起而争之,以得者为胜。或此队之人将得,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,欢腾驰逐,以便捷勇敢为能。”
这种与古代蹴鞠相结合而产生的冰上蹴鞠,参加比赛的队员分成两队,背上插上不同颜色的小旗,脚穿冰靴。冰场上立三座插有彩旗的高大的门,两队队员各自列成一路纵队,分别从门中穿过,在冰场上形成两个云卷形的大圈,场面相当壮观。
古时人们是怎样拔河的呢?
拔河,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,古代最初称为“牵钩”、“强钩”。相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,其起源与古时水乡拉纤和水军操练活动有关。春秋时期,楚国准备攻打吴国,曾以“牵钩”来训练士兵。这种牵钩是用竹皮做成的一种竹索,在水战中,这种工具可以紧紧钩住敌船,使其无法逃脱。拔河就是从楚国这种用牵钩对拉的军事训练中演变而来,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民间游乐活动。拔河活动曾在唐朝盛极一时,达到了空前的规模。
封演在其《封氏闻见记》中记载:“拔河……古用篾缆,今民则以大麻,长四五十丈,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,挂于前。分二朋,两朋齐挽。当大之中,立大旗为界,震鼓叫噪,使相牵引。以却者为胜,就者为输。”唐人薛胜还专门做了一篇《拔河赋》,全面翔实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一场声势浩大的拔河比赛,对场地、器材、规则、裁判以及比赛的紧张激烈、扣人心弦,都写得惟妙惟肖、真切翔实,其中还提到“令壮士千人,分为两队”,每队有500人参赛,声势之大,历史罕见,真可申请吉尼斯纪录了。
有趣的是,拔河还曾经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,被归入田径范畴,自1900年起连续举行过5次,从第七届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(1920年)后,国际奥委会考虑到拔河缺乏基本的体育比赛条件,因而取消了奥运会的拔河比赛。
历史上有记载女子骑马射箭的吗?
2008年北京奥运会,随着张娟娟的神奇一射,中国队夺得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射箭金牌,打破韩国选手二十四年不败的神话。
据历史记载,中国古代有不少妇女也会射箭,并且技艺相当高超,能将骑马与射箭完美结合,游刃有余。据《魏书·崔光传》记载,北魏孝明帝的母亲灵太后“每于后园亲执弓矢”。
《魏书·杨大眼传》记载:北魏将军杨大眼的妻子潘氏“善骑射,自诣军省大眼。至于攻阵游猎之际,大眼令妻潘戎装,或齐镳战场,或并驱林壑,及至还营,同坐幕下,对诸僚佐,颜笑自得,实指之谓人曰:此潘将军也”。其骑射水平之高,以致当时人们称她为“潘将军”。
《魏书·李安世传》中一首北朝民歌《李波小妹歌》说:“李波小妹字雍容,褰裙逐马如卷蓬。左射右射必叠双。妇女尚如此,男子那可逢。”
此后,骑射逐步发展成为一项体育娱乐活动,《万历野获编》记载端午节时,“天坛游人极盛,连钱障泥,联飞鞚,豪门大估之外,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娱”。
古人如何“打马球”?
在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中,有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运动项目--马球。
打马球根据文献记述和考古资料证实,这项运动早在中国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流行于中原地区。这一运动形式除了马以外,主要器械为球和杖。其中的球仅如拳头大小,是用质量轻而有韧性的木料制成的,中间挖空,外边涂上颜色。一般呈红色或彩绘,与现代马球的白色迥异。而打马球的棍子叫“球杖”、“鞠杖”。由于球棍顶端的弯曲部分形如阴历月初的“半弦月”,古代诗歌又常用“月杖”或“初月”来形容它。如蔡孚《打球篇》中有“初月飞来画杖头”。球杖的质地有用木制的,也有用藤制的,外边裹以牛皮。由于这一运动形式具有较强的竞技特点,因而在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唐代,成为了一项影响最广、声势最大的运动项目。当然,它的盛行是与当时统治者的提倡,尤其是皇帝的爱好分不开的。因为在整个唐王朝三百年间的22个皇帝中,居然有18个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。
相传马球在唐初由波斯(今伊朗)传入,称“波罗球”,后传入蒙古,相沿至今。以草原、旷野为场地,游戏者乘马分两队,手持球杖,共击一球,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。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、打耙或击耙就属于马球运动。唐代长安,有宽大的球场,玄宗、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。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。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,直至清中叶之后,马球才消失了。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,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又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。
我国古代冰上运动是怎样发展的?
滑冰和滑雪运动,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掌握。唐代的女真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在冰上快速滑行的“竹马”。其方法是人站在“竹马”上,手握一根曲棍,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。
关于滑雪,最早见于《隋书》的记载,书中对一千四百多年前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室韦人所盛行的“骑木而行”活动进行了描述。这种“骑木而行”的活动,就是把两脚系在类似于雪撬的木板上,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马。
宋代,冰雪游戏更为兴盛。当时宫廷里的“冰嬉”已成为王公大臣们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。当时,还出现了最早的冰床。明代的冰雪活动,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。1625年正月初二,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主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。
满清入主中原后,将“冰嬉”活动也带入了内地,并且将滑冰运动纳入了军事训练。除此之外,这时的冰上运动更多的是侧重于个人的技巧表演。当时较为普及的滑冰项目主要有三种:一种是竞赛快慢的速度滑冰;第二种是杂技滑冰和现在所称的花样滑冰;第三种是冰上踢球表演。其花样方式之多、技巧水平之高,达到了惊人的程度。
古时女子也可以参加足球运动吗?
“蹴鞠”就是用脚踢球,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,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。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,唐宋时期最为繁荣,经常出现“球终日不坠”,“球不离足,足不离球,华庭观赏,万人瞻仰”的情景。在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,蹴鞠由原来的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。唐代开始出现了女子足球。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,以踢高、踢出花样为能事,称为“白打”。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,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。不仅皇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,民间也有,诗人王维《寒食城东即事》诗中说“蹴鞠屡过飞鸟上,秋千竞出垂杨里”,可见踢球之高。杜甫《清明》诗中也说“十年蹴鞠将雏远,万里秋千习俗同”,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。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,诗人陆游在《春晚感亭》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:“寒食梁州十万家,秋千蹴鞠尚豪华。”又《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》诗中有“路人梁州似掌平,秋千蹴鞠趁清明”的诗句。
我国古代有跳水运动吗?
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跳水运动。宋朝以前出现了一种跳水运动,当时叫“水秋千”。表演者借着“秋千”使身体凌空而起,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,直接跳入水中。它动作惊险,姿态优美,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。唐代赵璨的《因话录》记载:洪州(今南昌)曹赞能在“百丈樯上,不解衣投身而下,正坐水面,若在茵席”,或在水中“回旋出没,变化千状”。这可看作是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。
关于“摔跤”的最早记载是在什么时候?
根据史书记载:“轩辕之初立,有蚩尤氏兄弟十二人,铜头铁臂,食铁石,轩辕诛之于鹿之野。”铜头铁臂乃头戴有角面具,以角顶摔制胜。这里描述的就是“摔跤”的情形,只不过那时叫做“角抵”,因始于蚩尤氏,后人又称“蚩尤戏”。当“蚩尤戏”发展到西周时代,又被称为“角力”,即“角逐”和“力拼”之义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为了体现秦朝“大一统”的国威新制,将前朝的“角力”易名为“角抵”。
到汉代,“角抵”又进一步发展成“角抵戏”,一名“百戏”。
“相扑”一词,始见于魏晋,一直延续到隋唐以至宋代。唐代对摔跤除叫“角抵”和“相扑”之外,还叫“手搏”。宋代是我国相扑活动的鼎盛时期,同时也叫“争跤”。在元代的相扑,也叫“争跤”或“摔跤”。历史进入明清,摔跤又出现了两种叫法,即“扑跌”和“掼跤”。直至民国初年才统称摔跤,一直稳定至今。国家有专门机构,制定了一系列科学、严格而又适用的比赛规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新手必看眼影配色公式!一次搞懂眼盘配色,3分钟搭出超美眼妆|成为一个DJ的9个步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