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女人能救法国?聊一聊百年战争中拯救法国命运的两个传奇女人
百年战争整整打了116年,在这段漫长而激烈的岁月里,出现了无数英雄人物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,便是那位16岁的少女——圣女贞德。她凭借坚定的信仰与无畏的勇气,不仅率领法国士兵解除了奥尔良之围,还帮助王太子查理在兰斯加冕,最终迫使英格兰逐渐撤出法国,为百年战争画上了句号。
很多人说,是贞德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法国的命运,这话虽不算完全夸张,但其实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因素。查理太子是个极富政治头脑的人,他深知仅凭法国南部的一点残余势力,连自保都困难,更别提驱逐英国。贞德的出现,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:她被包装成“上帝的使者、正义的化身”,从而重新点燃了法国士兵和百姓的信心。正因如此,她成了最合适的象征和旗帜。
当贞德被俘后,查理并没有出手赎回她。表面看是财力不足,实际上更可能是他清楚:一个牺牲的贞德,比一个活着的贞德更能激起全国的愤怒与仇恨,从而为发动全面的抗英战争创造条件。她的死亡,反而成为法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火种。后来,查理顺势收复失地,完成复兴大业。
贞德之所以名声不衰,还与后世的宣传密切相关。启蒙运动时期,伏尔泰在《奥尔良的少女》中刻意贬低她,将她描绘成荒唐放荡的形象,但这种诋毁非但没有抹黑她,反而让法国社会更加拥护这位“圣女”。到了拿破仑时代,作为反英的象征,贞德的形象被重新塑造为民族救星。再到20世纪,教皇本笃十五世正式将她封为圣人,她的地位进一步神化。可以说,贞德的功绩和声望,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政治和宗教不断放大和利用的结果。
展开全文
不过,历史也不能矫枉过正。无论是否被夸大,贞德在百年战争中的作用不可否认,没有她,英法的命运或许会是另一种走向。
除了贞德,另一位女性也在这场战争的结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她就是法国的埃诺女伯爵——杰奎琳。她手握埃诺、荷兰、泽兰等大片领地,却远不如贞德出名,甚至在史料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记载。
要理解她的重要性,就必须先谈勃艮第与法王的恩怨。疯王查理六世发病后,国内陷入内斗,勃艮第派与奥尔良派水火不容。两派你来我往的刺杀,导致仇恨难以化解,最终勃艮第选择与英国结盟,给法国带来沉重打击。
而杰奎琳的婚姻,却意外改变了格局。她不满自己的婚姻,投奔英国并与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成婚,把大片领地带到英国一方。这让勃艮第公爵菲利普极为不满,因为那片土地他也觊觎已久。矛盾逐渐加深,英国与勃艮第的联盟出现裂痕,最终彻底破裂。菲利普倒向法国,与之联手反攻英军。加上贞德的牺牲所激发的全国怒火,法国军队终于扭转战局,把英国人逐出了本土。
由此看来,正是贞德与杰奎琳这两位女性,一个以精神象征点燃斗志,一个以婚姻牵动政治格局,她们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百年战争的终结。历史没有“如果”,但我们完全可以设想:若没有她们的出现,法国的命运和这场战争的结果,或许会完全不同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定增申请审核通过是需要注意的关键时间节点。定增审批从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定增预案到证|天猫双倍积分卡怎么用?有效期多久?